近日,江苏扬州80岁的盲人管先生在办理手机卡时,因无法完成“睁眼刷脸”认证,被迫以女婿名义开卡。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哗然。当营业厅工作人员机械地要求一位眼球缺失的老人“睁眼”时,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的傲慢,更是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失明。
一、技术刚性碾压人性需求:一场荒诞的“睁眼”闹剧
管先生自幼双目失明,身份证照片与残疾证均明确标注其视力残疾,然而某运营商营业厅仍以“规定”为由,要求其完成人脸识别。面对肉眼可见的生理缺陷,技术程序竟成了不可逾越的“铁律”。这种“技术至上”的逻辑,本质是将风险防控的责任粗暴转嫁给用户,以“安全”之名行“懒政”之实。更讽刺的是,同品牌另一家营业厅却可采用“持证拍照”的替代方案,足见所谓“技术不可替代”不过是推诿责任的借口。
技术本应服务于人,但在此事件中,人脸识别系统却沦为冰冷的“数字闸机”,将特殊群体拦在公共服务之外。这种“技术性排斥”不仅剥夺了残疾人独立办理基础业务的权利,更迫使其通过“借名”方式迂回求生,实质是对公民尊严的践踏。
二、法规落地难:纸面承诺与现实的割裂
我国并非缺乏制度保障。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自2023年实施,明确规定需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服务;即将于2025年6月生效的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更强调“非必要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”,并要求处理残疾人人脸信息时遵循“最小必要原则”。然而,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却遭遇“肠梗阻”。涉事营业厅工作人员对特殊通道一无所知,暴露出企业对法规的敷衍态度与培训缺位。法律条文若不能转化为柜台前的灵活操作,便只是一纸空文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技术伦理建设的滞后性。当前人脸识别系统设计普遍缺乏“包容性”考量,开发者未将无障碍标准纳入产品初期规划,导致特殊群体被迫适应技术,而非技术适配人性。
三、破局之道:让科技真正“睁眼”看见人
解决这一困局需多方协同:
强化法律执行刚性:监管部门需对漠视残疾人权益的企业追责,将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的合规性审查纳入日常监督,确保“替代验证方案”从条款落地为实践。
技术设计贯彻包容理念:开发者须将无障碍标准嵌入系统底层,针对不同场景灵活调整验证强度。例如,办卡可采用“人工核验+证件比对”,而非与金融级安全捆绑。
服务意识的重塑:运营商应建立特殊群体绿色通道,培训员工掌握多元验证方式(如指纹、声纹或人工审核)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服务。
结语:科技向善,需以人性为尺
管先生的遭遇绝非个案。从烧伤患者到面瘫群体,无数人被困在“刷脸”系统中挣扎。数字化的终极价值,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,而在于能否让最弱势者平等受益。当技术系统对一位盲人机械地喊出“请睁眼”时,整个社会都该反思: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,闭上了良知之眼?
科技向善,不是口号,而是行动。唯有让制度的“眼睛”真正看见人,技术的“双眼”才能不再失明。
2025-05-14 12:18:51
2025-05-14 12:09:00
2025-05-14 08:36:26
2025-05-14 08:25:27
2025-05-12 08:37:31
2025-05-12 08:32:23
2025-05-12 08:23:58
2025-05-10 09:45:01
2025-05-10 09:32:31
2025-05-09 16:20:19
2025-05-09 16:16:28
2025-05-09 13:25:18
2025-05-09 13:22:45
2025-05-09 10:45:22
2025-05-09 09:49:35
2025-05-09 09:38:30
2025-05-09 09:22:06
2025-05-09 09:10:06
2025-05-06 08:39:31
2025-05-06 08:30:12